
腫瘤、血管畸形、癌前病變等的切除常造成口腔黏膜較大面積的缺損。傳統的修復方法主要是采用游離自體皮片移植或臨近黏膜瓣覆蓋創面。這些方法存在許多缺點,如手術創傷大,需在機體其他部位切取組織瓣,增加手術創傷,而且會造成供區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功能障礙。
《廣東牙病防治》2006年第14卷第3期曾經刊登了一篇《脫細胞異體真皮基質在口腔黏膜缺損修復中的應用 》的文章,作者為廣州醫科大學(原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劉江峰、張樹標、易曉輝、余偉明醫生。
研究者利用脫細胞異體真皮修復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較大面積口腔黏膜缺損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我們特摘選相關內容和大家進行分享。
作者觀點
* 術后17例患者(19處黏膜缺損區) 材料均全部成活,無1例發生壞死、感染等并發癥。術后2周觀察材料無明顯排斥反應,創緣愈合好,基底面片狀紅潤。術后1個月,腫脹基本消退,表層偽膜基本脫落,材料接近正常黏膜色澤,大體觀察有一定程度的收縮凹陷。術后3個月,材料顏色已與正常黏膜無異,界限模糊,質地較正常黏膜稍韌,口腔局部凹陷畸形明顯改善。術后6個月,材料生長穩定,無進一步收縮,患者感覺趨于自然,張口無受限感 。
* 隨著對脫細胞異體真皮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其在口腔頜面外科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
* 作為自體皮片的替代品,脫細胞異體真皮具有組織相容性好、易成活、 操作簡單、手術創傷小、修復效果好等優點,是較理想的口腔黏膜較大面積淺表缺損的修復材料。
?。▊渥ⅲ阂陨舷嚓P內容源自網絡,僅為學術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