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藥物,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醫學治療手段。小到感冒發燒,大到惡性疾病,其治療方案中總會有口服藥的身影,可以說,我們一生中總會與口服藥“打交道”。但提到口服藥的注意事項,許多人只注意到服藥劑量和服藥時間,卻偏偏忽略了服藥時的姿勢。
再生醫學網獲悉,近日,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右側臥服藥效果最好,可將藥丸送入胃部最深處,溶解速度比直立姿勢快2.3倍,而左側臥效果最差。如果一顆藥丸在右側臥下溶解需要10分鐘,而直立姿勢可能需要23分鐘溶解,而左側臥則需要100多分鐘。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 Physiol上。
由于進食狀態胃的動態生理環境,特別是與食物一起服用口服劑型有可能影響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由胃收縮和浮力效應引起的壓力和剪切力可以產生復雜的藥丸軌跡和不同的溶解速率以及藥物進入十二指腸的不均勻排空。對于緩釋劑型藥物,甚至會導致藥物過早釋放或“胃傾倒”。從研發以及臨床和監管方面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對藥物輸送系統的設計提出了若干挑戰。人胃仿生模型中藥物溶解的計算機模型有可能克服上述體外模型的許多限制。
本研究開發了藥物在生理人胃中溶解的計算模型。人體胃模型源自解剖成像數據,藥丸運動及其在胃中的溶解通過完全耦合的流固耦合和質量傳遞模擬來建模。本研究側重于非崩解藥丸的初始溶解,以研究胃動力和相關流體動力學對溶解特性的影響。為了研究藥丸和胃液運動以及重力之間的相互作用,考慮了兩種不同的藥丸密度(比重1.0和1.2)。詳細分析了整體溶出率和局部藥物活性成分(API)濃度分布。還檢查了藥丸上的流體剪切力與表面擴散速率之間的相關性,以進一步研究胃液流動對藥丸表面侵蝕的影響。
1、重量不同的藥丸在胃中的溶解位置不同,但藥物活性成分分布相似,重力是影響藥丸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究了中性浮力藥丸(SG=1.0)和比介質稍重的藥丸(SG=1.2)在胃中的溶解和API分布。研究觀察到中性浮力丸受到胃流的沖擊:如果藥丸最初放置在胃竇收縮波(Antral contraction wave,ACW)上方,那么它就會被強大的反沖射流不斷推回,不能進入胃竇,其溶解的API可以通過射流周圍的再循環流輸送到胃竇和幽門區域;較重的藥丸由于重力而迅速沉降,胃流在藥丸運動中的作用很?。核幫柰A粼谙掠挝父]區,主要通過與胃竇壁和ACW的相互作用被推向幽門,其溶解的API通過反沖射流被輸送到胃體。盡管SG=1.0和1.2的藥丸運動和溶解位置不同,但ACW產生的胃流有效地混合了胃竇中溶解的API。
2、胃中藥丸溶解速率:較重的藥丸溶解稍快,兩種藥丸的溶解速率差別不大,但稍重藥丸的速率稍高。藥丸流動強度和溶解質量通量有關,如果藥丸和流動之間的相對運動很小,如中性浮力藥丸,質量通量(濃度梯度)幾乎與壁剪切速率無關。這表明壁剪切速率和質量通量之間的正相關可能僅對比介質重的藥丸有效。
3、藥丸密度對藥物活性成分預期排空率的影響:較重的藥丸比較輕藥丸高三倍,如果藥物被設計成在腸道中吸收,API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的更快排空率可以提高API的生物利用度。在本研究中,沒有直接模擬通過幽門的排空,因此使用幽門區域的溶解質量作為API排空率的替代指標,因為排空率與幽門處的濃度成正比。據觀察,較重的藥丸在幽門區域的溶解質量比中性漂浮藥丸高約3倍。這是因為較重的藥丸停留在幽門附近,而中性漂浮的藥丸從不進入胃竇,溶解的API僅通過再循環流運輸。結果表明,較重的藥丸可以更有效地更快地將API排空到十二指腸。
什么?服藥時竟然還要注意姿勢?想必許多人對此頗為不解,但事實上,采用不同的姿勢服藥,的確會對藥效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此,
再生醫學網表示,隨著該項研究成果的問世,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從而讓藥物發揮出最好的治療效果。